发表于:2016年1月20日
作者:Richard Cushing
这些年来,人们不断提及——无法评估客户的真正需求才是企业中,或整个供应链里部署新技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当然了,关键问题在于部署新技术时,对“失败”和“成功”的定义,不是吗?
思考
如果“项目成功”被定义为:项目部署按时完成、没有超过预算,并且达到了质量预期,这时阻碍项目成功的因素是什么呢?
有时候是技术上的问题。但是,根据我的经验,更为普遍,同时也更让人头疼和难以避免的原因是,新技术的“客户”(也就是用户)埋怨称最终结果与自己的期望值不相符。情况往往因为这种抱怨而加剧:“我们压根用不了这个功能!”
很多时候,人们的期望往往是针对界面外观、视觉感或功能问题;要点击几次鼠标才能执行这些任务或查找到那些数据;获取某份数据的难度有多高(尤其是和当前所使用技术的对比)。
这种不满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在项目早期的一个流程中,无意识产生的一种期望定向。这一流程被称为“项目采集”。
项目采集毫无章法可循
维基百科中,“商业需求”被定义为:用商业术语描述的,必须交付或实现,用以创造价值的需求。(Wikipedia.org 2007)
不幸的是,当今很多技术项目中,所谓的“需求采集”结果几乎与“商业需求”毫无瓜葛。东拼西凑的“需求清单”通常只列出了不同员工在当前应用中习惯使用的一系列功能,与提供商业价值没有丝毫联系。其他内容也只是当前用户提供的锦上添花的愿望清单。
一些功能可能确实极为重要,在过渡过程中不可丢失,这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如果先入为主地认为,用户对新功能的概念——就如他们在“需求文档”里所表述的那样——就是新技术将(或应该)拥有的实际功能,那么这很有可能让一些人在使用到新技术时大失所望。
转换企业难题
员工的难处通常不会得到合理的表达。要花时间把员工的痛点转变为商业价值,或者企业所缺乏的价值。以下是一些实例:
员工感受到的难处 | 转换表达 |
我们要能够从新软件里输入和输出数据。 | 需要能够以切实可用的方式输入和输出数据……能够把有意义的数据输出到报表数据库中。 |
我们要有灵活的会计科目表。 | 灵活的会计科目表,比如多个层次的账目。 |
我们要能够打印生产报告。 | 必须有生成生产报告的功能。 |
写下这些痛处所在,“增值”内容就浮出水面了。
“商业需求”应该是什么样
真实、有效的商业需求——也就是能够创造实际商业价值,带来快速的投资回报的需求,我们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商业需求 | 需要交付的商业价值 |
实施供应链集成和可视性解决方案,在120天内不增加任何存货投资的情况下,把脱销的前20%库存量单位(按生产量排序)减少到不到5个/月。 | 产出量提高12.5%,9.5%(前9个月里)的增长来自于重新拿回可能损失的销量,剩下的3%(前6个月里)则是挽回了我们之前作为这些库存量单位供应商时,认为我们缺乏可靠度而丢失的客户。 |
实施商务智能(OLAP)解决方案,按照客户、销售人员、销售经理、大区、产品线、库存量单位和其他地域分类,为市场营销团队提供可视化销售数据,从而在按照细分市场(如有需要,细化到每一个客户)开发“不可拒绝的产品供给”时,建立有效的市场划分,以供使用。 | 增加产出量达22%(在12个月内),按照市场营销团队列出的估算和计划达成这一目标,无需增加运营成本。 |
减少库房里基于纸面的选货、包装和发运,并且要能够在平均每小时里准确挑选、包装和发运16个订单(约为117 条生产线),在不增加运营成本的前提下,支持产出量的提高。 | 保持运营成本不变,同时强化我们的库房发运功能,直至每小时16个订单,准确率超过99%。 |
创建这类“商业需求”能够使标准更高,更容易衡量,使加值型经销商和技术供应商更容易达到标准。产品演示成为了概念验证的一种通用方法,如果您从供应商那里购买了技术,他们是不能照搬自己的“经验法则”,套用在您企业的成功之道上的。
不仅如此,创建“商业需求”清单还意味着,跨职能“技术选择团队”能够专注于重要的商业成果,而不是需要哪些模块、外观如何,或者点击几次鼠标这种无关痛痒的问题。这才是能够带来实际和快速的投资回报(ROI)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