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5年5月22日
作者:Klaus Michael Vogelberg
总结本系列第一篇文章后,我们知道最终能设计出全自动汽车,安全地把我们送达目的地。这样的话,为什么不设计出全自动的企业软件包,让我们高枕无忧,让软件去处理费用报表和把开票分类呢?在人力资本薄弱的领域,尤其是大型企业里,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要求。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说过移动设备无处不在——而且我们在工作中使用的很多系统并不是围绕这些设备设计的。实际上,我们更倾向于用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来与同事沟通,这就为原本应该天衣无缝的工作增加了人为出错的可能和大量的人力成本。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让软件和机器变得更加社交化,这样移动用户就不需要使用即时通讯、邮件和语音与同事交流才能完成工作。现在我想知道,如果雇员无需即时处理其他同事的现场需求,那么所有这些(理论上的)空闲时间都能被用于提高协作。
和我们打交道的是人。其重要性在于两个方面:第一,要付房贷或者养家糊口的人,都会因为有一天可能被机器人代替而感到坐立不安。第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会犯错,跟着直觉走,这是机器所不会的。其目的是要更加高效地分工,让机器完成重复度、准确度高,无需想象力的活,而给雇员参与度更高的工作,这些工作往往需要人的特质,并且能提供人能享受的回报——满意度、参与度、灵感。
要把费用表或工作表存档的朋友一定和我感同身受。
企业的通病
问题是,相对机器而言,大多数的企业生物特质更强。这些企业是由数据、应用和硬件叠加成的,通常来说,人类才是这三者的粘合剂,是利用和颠覆流程的主体,是完成工作和获取机会的主角。全自动汽车的比喻在这里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为此设计的。很少有企业是这样的——它们会不断演变。
移动性就是近期一个很贴切的例子。我们现在心满意足地使用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用它们来访问可能有几十年历史的系统。通常我们需要一个中间人来获取正确的信息——这对他们来说,是大材小用,而且浪费时间。
让人人各司其职
弥合与机器之间的鸿沟后,我们手头能有空当去做可交付更多价值的人力工作——比如直觉判断、模式识别、解释说明和发明创造。我认为我们在这一点上能达成一致,这是个好事情,既能让员工满意,同时也让他们去从事更具创造性且回报更高的活动。
关键是要能够判断机器何时能胜任某个工作,当与人配合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时,就选出双方的佼佼者,强强联手协助完成共同目标。我们可能使用社交工具(比如,让Twitter即时讯息整合到ERP软件包里来完成客户请求)来和机器对话,然后能通知雇员:是否有无法完成,需要人力协作的工作。在企业里,让人与计算机密切互动是很困难的,但回报更高。假设一家快递公司使用区域范围设定功能,来提醒顾客送货司机还有四分钟到达门口——然后通知寄包裹的公司要激活发货产品上的连接服务。假设银行对账能够自动运行,并且实时更新,只有当机器无法处理交易时才需要打电话给财务主管。假设员工能在数据源头捕捉数据,并将之运用于实时的业务流程中。
一旦我们认识到大多数企业、技术套件和业务流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混合模式,知道协作、移动和社交网络在这里的好处,而且协作和社交并不仅仅存在于人类之间,那么我们就开始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