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3年10月29日
工作中的移动性曾意味着通过移动电话进行访问接入。然而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我们对“移动性”的认知大为广泛了。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改变呢?且列几种:我们的生活方式、环境、改善的效率和合作工具。对于大部分公司而言(不仅仅是那些拥有国际办公环境的大公司),对移动性的关注和对多样方式的支持才称得上其间的佼佼者。
移动性打破了疆界,企业纷纷思考自身的移动性策略。企业不应小觑这项挑战的难度,也不能低估其构成因素的多样性。目前许多企业正在思考的是怎样引入BYOD(自带设备)策略。我认为这其中涉及到很多方面,一些与技术&安全和其他文化层次相关。比如说近期我从巴黎方面的同事听闻一家大型法国品牌在为每位员工配备黑莓设备后,由于收到关于激增的压力的抱怨最终决定撤销该方案。每天24小时随时待命使得员工感到工作和生活之间产生失衡。那么如果使用员工自身的设备会不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呢?
照目前的趋势,一切都朝着更具流动性的方向运转。更加庞大的劳动力和全球性市场意味着我们正面临着日趋国际化的竞争。在此背景下,全面理解安全性问题和对强劲的IT基础设施的应用是在全速BYOD进程之前的首要及必要的任务。
我能够理解这样的说法,人们需要为自己的工作准备顺手的工具,某些员工受消费市场影响较IT和客服部门更具敏锐性。然而这其间需要一种平衡。不同部门之间需要传递信息,关于想法和技术需求的交换。比如管理,员工需要理解企业的需求和对企业真正重要的东西。
Forrester在近期的报告中建议围绕BYOD策略“自主建立跨职能团队以参与项目的规划”并“在IT之外开启和促进持续有益的相互关联”。我赞同这样的想法并想补充自己更进一步的思维:BYOD策略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应当包括一种咨询和合作的综合形式。
以下是我认为能够推动实施该策略的总体原则。其中一些已经在赛捷付诸实施,其他的则在我近期阅读的文章中有所涉及。
-任何BYOD策略都应依据具体的工作形式对应合适的工具,但并不强加给员工。
-政策应以规定性进行清晰明确的表述,而不是建议示意。
-必须给予员工包括数据加密和程序审查等在内的培训。牢记即使最高明的销售人员对技术也可能相当不娴熟。
-BYOD政策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经历进一步的考验。安全策略必须通过Web和移动应用程序进行审查,并确定何种应用位列禁区。
-考虑提供安全客户端应用程序的移动设备管理软件。
如果我们认同此前的思维模式已经转变,并且对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需求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那么我们需要认真的思考移动策略问题与承认BYOD可能会完成其中的部分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