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18年1月15日
作者:Ed Kless
最受欢迎的商业“工具”实际上有无数的漏洞。
“说到底,到底什么是投资回报率(ROI)?”
在各个规模的企业里,有成千上万的人问过这个问题,让提问者在决策时显得格外谨慎。毕竟,企业赚钱是个苦差事,一分一毫都来之不易,有什么比询问回报更能体现理性思考的呢?
可悲的是,这么个简单的问题常常把人们的一些想法扼杀在摇篮里。而提出想法的人几乎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因而被问到时常常显得一脸茫然,“我也不知道啊,随口一说而已。”另外,即便是一些有可能成熟的想法,在遇到“ROI”这个杀手锏时,都会频频受阻。
企业面临着三类风险:
1.无力承受的风险。
2.有力承受的风险。
3.不能不承受的风险。
投资回报率涵盖的就是前两种风险,它指的是在特定时间段内,企业的预期收入和资金花费的差值。如果预期的收入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超过支出,那么人们提出的想法就可以归类为第一种风险因素,也就是企业无力承受的风险。相反,如果预期的收入超出了企业支出三倍有余,那么就属于第二类风险因素。
这时候,当中的漏洞就显而易见了。
ROI至少从理论上讲可以帮助企业评估第一和第二类风险,但对第三类风险却无能为力,也就是企业不能不承受的风险。顾名思义,ROI是以投资为前提的。没有投资,提出ROI的人就会把目光从风险上转移开来。于是人们拍手叫好,喜不自胜。“哇!我们刚给公司省下了一大笔钱!”
慢着!
ROI的倡导者们先别忙着庆祝,先回答另一个问题再说,“某个想法如果不付诸实践,会有什么隐藏的成本?”很明显,在一些情况下,如果不做出投资,企业会遭受巨大的负面影响。
ROI倡导者的辩护
ROI的倡导者们之所以会忽视这个问题,常常是因为两个原因。
首先,他们会说这笔钱会花在其他的地方,有更大的盈利空间,根据计算方法,能够产生预期的ROI。之前因为没通过ROI的严苛考验而被放弃的想法可能造成的损失也就弥补过来了。这纯粹是胡说八道,因为完全转移了重点。新的投资项目可能确实有利可图,但仍然没有回答放弃原项目而“不作为”的成本的问题。
其次,“不作为”的成本在人们眼里只是一个假设,甚至只是不切实际的臆想,因而被人们所忽视。可能确实是如此,但这样咬文嚼字的话,这和人们所说的投资“回报率”又毫无区别了,后者同样也只是人们在现实层面上一厢情愿叠加的美好梦境。实际上,计算“不作为”的成本可能更为准确,因为能够从过去的数据中寻找证据。
实际上,根据定义,对未来回报率的计算必然是以理论或信念体系为基础的,而不是结论性的数据。Clayton Christiansen曾经说过,“要预测未来只能借助理论,因为结论性的数据只能从过去获得。”
打个比方,计算投资回报率就好比一支只攻不守的球队。球队的进攻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忽略了防守,就会造成致命的漏洞,不可能再取胜。
ROI的ROI
“有没有人计算过ROI的ROI呢?”ROI的忠实拥趸们听到这个问题就会嗤之以鼻,但实际上,这么问是有道理的。使用ROI这个计算工具是有相应成本的。因此,按照最基本的逻辑,它要能够经受住自身的严格检验。这种挑战式的发问会遭到倡导者们的横眉冷对。确实,他们自己也会意识到,任何用来证明使用某个工具合理性的论断都只是假设,根本无法证明或反证明。
这个时候,这个论断就显得合理多了,也更容易让人们来使用ROI。计算ROI时,把“R”当成是“叠加了梦境的现实”可能更为稳妥。
现在再把投资回报率当作企业的决策工具已经不合时宜了。计算投资回报率只不过是一项能让人忙得晕头转向的杂事,而人们其实更愿意从事更有创造力、更有效率的工作。简而言之,投资回报率至多只能起到自我安慰的效果,为企业造成“一切尽在掌握中”的假象。